前言 据《Axios》报道,6月23日晚,美国总统特朗普宣布,以色列与伊朗达成“完全停火协议”,双方将自午夜起停止一切军事行动。这场历时12天的中东冲突,在以色列挑起、美国导演、卡塔尔斡旋、伊朗配合下似乎要戛然而止。 乍看之下是局势降温,但细看背后操作,不难发现,美伊之间不仅没有撕破脸,反而在关键时刻展现出了一定的默契。 反倒是率先动手的以色列,最终成了美伊双方的出气筒,只能选择认怂。 美伊默契配合:打前招呼的军事表演 中东这场看似剑拔弩张的冲突,实则暗藏美伊双方的精心编排。6月21日凌晨,美国以“午夜铁锤”为名对伊朗三处核设施发动空袭,可蹊跷的是,伊朗不仅提前转移了关键核材料,连人员伤亡都控制在个位数。
美国媒体事后爆料,白宫早在行动前就通过阿曼和卡塔尔向伊朗“打招呼”,明确表示“此次打击范围可控,不会扩大化”。这种操作就像拳击比赛前裁判给双方递话:“点到为止,别伤了和气。” 伊朗的报复行动同样充满戏剧性。6月23日,伊朗向卡塔尔的美军乌代德基地发射导弹,可袭击前2小时,卡塔尔政府就收到了伊朗的“袭击预告”,美军士兵提前进入防空洞,最终导弹虽炸毁了部分设施,却没造成一人伤亡。这种“精准的失误”让外界大跌眼镜——伊朗的导弹技术再差,也不至于连固定目标都打不中,唯一的解释就是双方在演双簧。
更耐人寻味的是,美伊双方在冲突中始终保持着微妙的克制。美国袭击的核设施都是非核心区域,伊朗的报复也避开了美军人员密集的基地。 这种“默契”背后,是双方都不想把局势推向失控。美国需要维持对伊朗的威慑,又不想陷入长期战争;伊朗则想通过有限反击展示强硬,同时避免彻底激怒美国。正如伊朗外长阿拉格齐所言:“我们与各方交换了信息,确保行动在可控范围内。” 以色列被架在火上烤:出气筒的无奈 这场冲突中最憋屈的莫过于以色列。6月13日,以色列率先对伊朗发动大规模空袭,声称要“彻底摧毁伊朗核能力”,可结果却成了美伊默契的牺牲品。以色列精心策划的袭击虽然炸毁了部分核设施,却没能阻止伊朗转移关键材料,反而招致伊朗的猛烈报复——数百枚导弹和无人机铺天盖地袭来,以色列的防空系统被打得千疮百孔。
更让以色列心寒的是,美国在背后的态度模棱两可。虽然特朗普公开支持以色列,但私下却通过第三方给伊朗通风报信,甚至在以色列请求扩大打击范围时予以拒绝。 这种“口惠而实不至”的支持,让以色列成了美伊博弈的替罪羊。正如以色列媒体爆料,美国在袭击前不仅告知伊朗目标范围,还暗示以色列“适可而止”。 内塔尼亚胡政府的处境愈发艰难。国内民众支持率从48%暴跌至32%,反对党指责其“拿国家安危冒险”。更致命的是,伊朗的导弹袭击直接命中了以色列的炼油厂、港口和科学院,导致能源供应中断、经济损失惨重。
在这种内外交困下,内塔尼亚胡不得不于6月15日公开示弱,表示“只要伊朗放弃核计划,以色列愿意停战”。这种认怂姿态,与其此前“中东没有以色列到不了的地方”的豪言形成鲜明对比。 停火背后的利益博弈:各方的算计 6月23日特朗普宣布的停火协议,看似是局势降温,实则是各方利益妥协的产物。协议规定分两个12小时停火期,伊朗先停火,以色列随后跟进,24小时后正式结束战争。但诡异的是,伊朗外长当天就公开否认达成协议,称“尚未就停火进行任何谈判”。这种矛盾表态,暴露了协议的脆弱性。
卡塔尔在这场博弈中扮演了关键角色。作为美国在中东的重要盟友,卡塔尔一方面为美军提供基地,另一方面又与伊朗保持密切联系。在此次冲突中,卡塔尔不仅充当美伊沟通的中间人,还在伊朗导弹袭击前协助疏散美军人员。这种双重角色,让卡塔尔成了冲突降温的“润滑剂”。 美国的算盘打得更精。通过支持以色列袭击伊朗,美国既展示了对盟友的承诺,又试探了伊朗的底线;而通过提前通知伊朗,美国避免了局势失控,为后续谈判留有余地。
美国借机从卡塔尔基地撤出大部分飞机,降低了自身风险,同时向伊朗释放“无意扩大冲突”的信号。这种“进可攻退可守”的策略,充分体现了美国在中东的老辣。 伊朗则通过这场冲突实现了多重目标。一方面,伊朗通过有限反击维护了自身强硬形象,避免国内强硬派反弹;另一方面,伊朗借机向美国传递谈判意愿,暗示“只要以色列停手,美伊可恢复核谈”。 这种“以战促和”的策略,让伊朗在博弈中占据了主动。正如伊朗副外长加里布阿巴迪所言:“美国并非冲突当事方,我们愿意与美方间接谈判。”
这场持续12天的冲突,本质上是美伊以三方的一场政治秀。美国通过以色列试探伊朗,伊朗通过反击展示实力,以色列则成了双方博弈的牺牲品。 最终的停火协议,不过是各方利益平衡的结果,远未解决中东的深层矛盾。正如分析人士指出,只要美伊在核问题上的分歧存在,以色列的安全困境未解,中东的火药桶随时可能再次被点燃。
伊朗回应美国突袭!2025-06-22鲁中晨报
特朗普宣布以伊同意全面停火停火协议细节披露 2025-06-24界面新闻
股票配资平台开户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